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的。
“我们知道,逻辑推理与科学思维,借助于符号和语言,这些都是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思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显示出统治力。但我们不要忘记了,直观感受拥有更基础的作用,更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人类的判断能力,是通过直观感受得来的。”
虽然有哲学的影子,谈抽象与具象,谈推理与感受。但是,我估计,他下一步的重点,是讲感受了。
“小胡在介绍心理学时,讲到潜意识对梦的统治作用。潜意识,某种程度上,有反抗白天清醒时理智、或者说抽象理性的作用。潜意识,更有具象感受的特点,并且以某种情绪特征,在梦里表达出来。这种与抽象相对抗的巨大力量,伴随我们终身。它所反映的是感受和直观的力量,并以情绪表达。这两个因素的组合,就是感情。”
他给感情加了个定义,并且是从源头上加以论证的,远远超过直接的文字定义的内容,一下就被我们听懂了。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简单吧。
直观感受所影响到的情绪,就产生了感情。用到我们人身上,就如同佛教所说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应产生六种识:色声香味触法。而与理智与抽象有关的,只有意,只有法。前面五种,都与身体的直观感受有关。
“我们的情绪大多因为身体的直观感受而来。人类进化过程中,对所有感受进行了自然的沉淀,适合的、安全的、友好的感受,我们对它产生美好的情绪,人类就形成了自己的感情特征。”
一步步论证,有点佛与阿难辩论的色彩了。
“前面说到宗教,现在我们结合佛教来谈。佛教中六根的前五根,是人体的感受器官,当外界的刺激被我们这五种器官感受后,因为身体的适应性与人生的安全性等方面,或者说简单的生理需要方面,产生情绪并因为人体特点而固定下来,感情就产生了共鸣的基础。因为大部分人的感受与情绪反应差不多,所以,大部分人的感情是可以共鸣的。”
艺术家有国界,艺术没国界。这是一句老话,说明艺术共鸣的广泛程度。
小胡问到:“你的意思说,我听到好听的歌曲,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也会觉得好听?”
“对的。西方人发明了十二平均律,但中国几千年前也运用十二平均律,制造出曾侯乙编钟,那时,东西方文化还没有交流,怎么殊途同归了呢?因为,人类共同的生理基础与生活方式特点,决定了人们对声音感受的好恶差不多,所以,才寻找出共同的美好声音。”
我说到:“这点,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都没有音乐来得突出。反正,不管哪个民族流行的音乐,在我听来,都是好听的。但绘画,毕加索的东西,我就不太喜欢。”
“精辟,说得对啊,庄老师,你是个敏锐发现者。这个结论,倒可以用佛教中的一段理论加以说明。在《愣严经》中
,佛祖讨论六根的功德时,就说耳根的功德是最圆满的,超过了眼根。他当时解释,无论从哪里发出的声音,耳朵都听得到。而眼光,只能看四面中的三面,看不到身后的东西。所以,佛教中耳根比眼根圆满。”
还有这种推理方法?我回忆了一下,原文好像还真是这样说的。
“所以,在佛教中,关于声音的法门,数不胜数。不但观音菩萨的法门,被所有宗派的信徒崇拜。包括持咒的密宗,念佛的净土宗,以及读经的,唱梵音的,无一不是声音法门的体现。”
小胡补充到:“这倒是,声音法门按种类来说,在佛教中占有最大的比例。”
“不光是佛教,任何一个流传久远的宗教,无不用声音显示教法。我们听到最古老的经典西方音乐《欢乐颂》就是宗教音乐,天主教与基督教,对音乐与声音的重视,非同一般。他们有教堂的钟声,我们有寺院的钟鼓。就连伊斯兰教,大量的经文是唱出来的,歌曲的旋律与节奏,也美不胜收。”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世界上的艺术,如果说演变最复杂,形式最丰富,手段最多样,被所有宗教运用得最多的,恐怕与声音有关,并产生了最优秀的音乐。
“因为,声音是诉诸感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也许是佛祖说声音法门的功德最为圆满的原因。音乐通过直接的听力感受,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最容易拨动我们的感情。而对感情的直接作用,是所有艺术,包括音乐,高下层次,最简明的判断标准。”
什么意思?这是指,艺术对感情的作用,直接决定了艺术的价值?
“思维是对现实的抽象,艺术是对感觉的抽象,二者是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万老师得出的判断,看样子没什么问题。
“但是,感觉对于人来说,更为直接更为基础也更为强烈,影响情绪的最有效方式,人类发明了艺术。在没有语言之前,人类就已经在崖壁上画画了。可见,人类在画画之前,那简单的嗓音中,也包含着音阶的律动吧?”
他这段话包含了感情,有诗歌的性质,用动情的方式谈感情,哲学上是自洽的。
我问到:“对感觉的抽象,是什么意思?”
“你想想,为什么要抽象?每人感觉不同,艺术创作者要从这大量的不同中,找出共同的感受,找出共同的办法激发起一致的情绪,这就是抽象。比如泉水的流淌,意味着滋润与柔和,适应人类居住与生存,那人们大多把它的声音当成一种优美。洪水的奔腾,意味着死亡与毁灭,人类大多会把它当成悲剧与生死的恐惧。音乐家找到这种表达抽象的共同符号,创造出大部分人听得懂的音乐。”
他提到一个词“恐惧”,我知道,那是人类最基础的情感之一。希望和恐惧,决定着人们最冲动的选择。骗子们利用它,好人也利用它。
“音乐本身还有哪些特点呢?既然是抽象,肯定与现实有距离,对不对?”
小胡的问题,倒很直接。万老师表扬到:“你问得好!你已经说出其中一个特点了,距离。具体地说,在现实感觉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总与真实的现实有距离感。距离,产生美。所有的美,都是大脑的反应,都有主观参与的过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距离,造成了音乐与现实声音的距离。”
万老师打了个比方:“如果我们拿个录音机,即便是到最美丽的山谷,收录最好听的画眉叫,如果原样拿回来放,也是比较杂乱的,那不是音乐,对感情的震撼程度,也不够。音乐家把画眉的叫声,通过乐器模仿出来,以一定的音阶与节奏规律排列,给人一种秩序感和有规律的起伏,就是音乐了。”
“为什么感受美感,需要距离呢?或者我想问的是那句话:为什么距离产生美?”小胡已经把问题搞复杂了。这是一个很难的思想界的问题,也是美学的大问题。
“许多人有许多解释,但其中两个理由,不可忽视。第一,音乐感受是头脑的感受,如果没有头脑加工的空间,就是死的音乐。比如,你听那苏联歌曲,你不懂词的。歌词是你脑补的,画面感也是你主观空想的,恰恰让你感受到主观自己的作用。声音是大脑请来的客人,如果喧宾夺主,只有客人,主人没起到作用,是不舒服的。”
“那第二点呢?”小胡刨根问底。
“第二点,就是音乐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与音乐相对的声音,我们叫噪音。其实,是与人体生理规律是否匹配造成的。我有个朋友,是个音乐家,他给我说,所有音乐的节奏,大部分是以人的心率为单位的。比如普通人的心率规律大致相当,如果激动了,心率就加快,反之亦然。所以,如果要描述激烈的音乐,就加快节奏。如果要描述舒缓的音乐,就放慢节奏。大部分音乐作品,其节奏主基调,是人的心率的倍数。”
其实,这个规律,我原来跟小池也探讨过。此次,借那个所谓音乐家朋友的口,得到了证明。
“你的意思是,至少有两次扭曲,造成了音乐与现实声音的距离感。第一次扭曲,是因为要适应人体的心跳节奏,所以改变了声音的快慢。第二次扭曲,是因为要适应大脑的想象能力与创造热情,让听者有机会在欣赏时,有加工的空间,这也是距离,对不对?”
万老师看了看小胡,问到:“兄弟,你不学哲学可惜了。这么快的反应这么准确的语言,居然用扭曲这个词,你可以当一个唯物主义的大师。”
我玩笑到:“万老师就别害人了,这么聪明的人,跟你学哲学,有什么前途。别把年轻人带坏了,人家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呢。”
小胡自言自语:“我只是觉得好听,你们整出这一大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