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修密法按上师的教授,严格的程序一次次重复,持咒与观想反复温习,身体就开始出现一些觉受了。
所谓觉受,就是身体与心理的明显变化现象。我打坐时,原来最多感受到的是呼吸的平静与变浅,有时会有昏沉与散乱的状态交替出现,打断我的平静。从时间上来说,保持完全平静的连续时间,不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
所有的杂念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抓不住它,没有预感,所以这种干扰,如同背后突然有人给你不棒子,你心理的本能上,不反抗是不可能的。
当然,后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几次掉举的现象,也出现过在崇圣寺那样,了种无记的状态。现在经过对比,我知道无记是怎么回事了。无记如同大脑的空白,类似于一种昏迷,只是与普通昏迷或者麻醉的特点不同,普通的昏迷是黑暗的,而那种无记,是白色的,好像有光的样子。但,这种昏迷状态下的所谓的光,根本不是佛教中所谓的大光明,大光明应该是洞察一切的清醒状态。
有一个词,我也是听说,“明空”,明白的空境,才是大光明的状态。
而我开始修菩提心后,就摆脱上述状态了。因为修行过程中,复杂的程序及观想,已经让我不在捉摸什么是空有之类的概念了,必须得完成任务。这就像小学生做作业,简单重复,一步熟练后再进入第二步,很有把握与进度的样子。
最开始出现的是暖相,虽然天气是在转暖,但是这种暧与体内自然发出的暖是有区别的。这种暖,是身体内部的流畅与饱满感,如同一个刚吃完饭的人,对寒冷的感觉是迟钝的。
哪怕是在晚上,穿着单衣打坐,也没有冷的感觉,甚至头顶好像还有热所环绕。肚脐也是暖的,尤其是盘腿的又脚,不仅暖,还变软和了。基本上没有酸麻腹痛的感觉了,也没有其它跳动与需要位移的需求。
接下来,好像有点软的感觉,是心理。也就是,不再有激烈的情绪冲动,在打坐过程中,注意力都在完成观想,等整个程序下来后,既无累的感觉,也无疲倦感。
我惊奇的发现,我再也没有在打坐时有打瞌睡的现象了,也没有走神,想功法以外的东西的时候。
我同屋的师兄可以算是比我老的修行人了,他基本上是一团和气,与他相处,不需要说话,好像都能够明白对方的心意,这是一种很好的默契感,好多年没遇到过这种朋友了。
观想成功,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在我的脑海中出现。本尊是模糊的,咒语在口没有心。心里对本尊与咒语,打坐练功时,平时生活中,经常搞丢,这就是没成功的现象。
这个现象我一直没突破。我就问上师:“上师,我遇到天花板了,虽然我的身心都柔软了些,但仅此而已。慈悲心也增长,但还没有达到平等心的地步,我好像遇到瓶颈,怎么办?”
上师笑了笑,对我说到:“你记得这个法,长期修持它,有一点进步就是好消息。至于何时成功,我说过,所有佛法,最终成功,只能是成佛那一天。你不要急,日子长呢。”
虽然我知道他说的都对,但我总怀疑其中有安慰的成份。
当然,来的弟子很多,他不可能因为我一人的进度而改变教学计划,大概半个月过后,上师开始了他第二轮的密法教授。
而我同宿舍的师兄,却对这个法非常感趣,因为据他说,这是效果最适合他的法,也是成功最快的法门之一:上师瑜珈。
许多人把瑜珈与现代社会中健身房里的瑜珈混同,这其实是个大误会,二者除了名字相似以外,其余的都不同。玄奘大师翻译有一本书叫瑜珈师地论,是高深的佛学着作,是密教中的圣典,根本不是今天外面健身房的教师所能够操作的。
这个法如此神秘,以至于当年玄奘大师认为,能够读懂这本书的人,已经算是人中龙凤了,可见,它之难得。当然,西藏密法,肯定又有所不同。
上师这次传授上师瑜珈前,讲了大量的理论甚至于他当年的故事,这让我们听起来,非常亲切。以下就是他所讲授的大致内容。
对于佛缘深厚的人来说,一开始现量见到上师是佛,是宿世有修行的基或业障轻,自然能现量见到上师为佛。但次第修者或初行者刚见到上师,就能现量见上师是佛是很难的。应以教证理证去抉择上师是佛,接着修上师是佛。现量见上师是佛,自然外在一切显现也能现量见到是密严刹土。现量见到净相,此就是光明大圆满具器弟子。
先要认识上师是佛、视师如佛,之后再祈祷上师加持自然得到了上师的大悲加持,自相续就会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上师的大恩德、大加持所在。
当我们看到太阳升起和落下之时,不要忘记观想生命的无常,有生就必有死。
汉地有几个居士来见我:“上师您身体怎么样,打电话也打不通,我们很担心。”我说:“好的好的,多担心担心你们自己吧!法修的怎么样,闻思修怎么样!”
你们汉族人小孩子一样的,今天高兴,明天不高兴,高兴的时候有信心,不高兴又没信心了。
喇嘛仁波切经常讲解米拉日巴的一个教言:有些人的信心在口中,有些人的信心在心间,有些人的信心在密处,而我米拉日巴瑜伽士的信心是在心间的。
我期望你们,要生到佛法兴盛的地方,你们一定要知道,有来世、有因果,要谨慎取舍微细的因果。有些人问我有什么期望,这个就是我的期望。你们谨慎去奉行善法,断除恶业,这就是我的期望。你们微细的善业都要去奉行,要相信有来世、有因果、有地狱、有旁生、有饿鬼,这些都要认真去思维。
一旦依止上师三宝,您知托付不容缺。唯有上师您知,唯有托付依赖上师,唯有您知、完全托付、完全一心一意的依赖和托付之心,苦也唯有您知、乐也唯有您知、痛也唯有您知、病也唯有您知、冷也唯有您知,堕地狱也唯有您知、成就佛果也唯有您知。总之是唯有您知这样一种完全一心一意的托付和依赖。
修法成就并非易事,有些人以为灌一次顶、听几句法就能成就。若仅停留于闻思,而未付诸实修无有实义。很多人都说密宗很殊胜,是见闻解脱,但能否见闻解脱需依根基而定。若根基不相应又不实修,很难成就。实修非常重要!若未精进实修,成就无处可寻。今天传了窍诀明天就想成就,这是很难很难的。
上师瑜伽。再没有一个法比这更快的了。显密都是需要上师的,没有上师不会有成就的。修上师瑜伽不是念一遍仪轨就算是修上师瑜伽,瑜伽是不忘记上师的意思,是心里时时都有上师。忆念上师,祈祷上师,心里不忘记上师才是真正的上师瑜伽,对上师没信心是没用的。
什么是上师瑜伽?就是自己的心永远地跟上师没有离开!以前也没有离开过,现在也没有离开过,未来也没有离开过。这样子一个状态,一直要忆念上师,这个名字叫上师瑜伽。
修上师瑜伽之前,先要认识上师乃九宝之自性尊,上师是赞叹顶礼之殊胜对境。上师乃三宝之总集,一切善逝之本体为上师,一切刹土及佛身于上师的本面中而证悟,如是具备认识、显现和证悟,此称之为上师瑜伽。
心要祈祷上师赐予金刚身语意之加持,加持自相续心入法、法入道、道中除迷乱,直至生起汗毛竖立热泪盈眶的恭敬心。祈祷时非仅口诵“上师知”,而是全神贯注专注于上师,如同意根被上师夺走,自心无法从上师处收回,这样一种状态中祈祷。忆念上师的恩德大悲心和加持,并想到自己是低劣的修行者。
祈祷上师就是在无误、无迷乱地实修大圆满法。
祈祷上师,上师就在你的心中,心之外无有上师,上师之外无有心,此时具足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而且不需要强制压制贪嗔痴,自然就能清净,应如是祈祷。
祈祷上师之后,安住于上师与自心无二、意心相融的本面并尽力护持,也可以安住于所观想正在遭受痛苦的众生之境与自心相融之中。这样的修法就是最上等法身之见之迁识法,大家都应如是修行。
刹那忆念上师之时心中显现上师称为所诠形相上师或外相上师;此时上师与自己的心无法分开,上师显现和自己能知之心无二无别称为自具义上师或内相上师;上师本与自心相应,并非观想上师从梵顶融入相融后变成一如而是上师与自心无法分离本来一如,本无所修能修之见,称为究竟法身上师或密相上师。
如果你们在昼夜六时当中不忘记、不遗忘上师而祈祷上师,这是最上等的;如果这做不到的话,一天当中六次或七次忆念上师、祈祷上师;如果这个都做不到的话,一天当中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忆念上师、祈祷上师;早晨一次忆念上师、祈祷上师,下午一次忆念上师、祈祷上师,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
我给藏族讲法时,赞叹藏族弟子非常殊胜,殊胜在何处?并非说藏族弟子证悟了大圆满殊胜见解,或他们闻思修后成为智者,或他们在世界藏地有了名气,并非这样。他们昼夜六时中从未间断祈祷上师,这就是他们殊胜功德所在,因此我赞叹他们。汉族弟子,以后于昼夜六时中,都应时时忆念、祈祷上师。
在相续恒时忆念上师、有一种欢喜和感恩或者是悲忧这样一种忆念、相融地护持此面就称之为敬信。此是非常关要、重要,或者关要当中的非常关要。你对谁有信心,或你的根本上师是谁,那么对他时常忆念,恭敬而忆念、不遗忘,这个是非常关要的!
心要祈祷上师赐予金刚身语意之加持,加持自相续心入法、法入道、道中除迷乱,直至生起汗毛竖立热泪盈眶的恭敬心。祈祷时非仅口诵“上师知”,而是全神贯注专注于上师,如同意根被上师夺走,自心无法从上师处收回,这样一种状态中祈祷。忆念上师的恩德大悲心和加持,并想到自己是低劣的修行者。
祈祷上师,上师就在你的心中,心之外无有上师,上师之外无有心,此时具足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而且不需要强制压制贪嗔痴,自然就能清净,应如是祈祷。
祈祷上师之后,安住于上师与自心无二、意心相融的本面并尽力护持,也可以安住于所观想正在遭受痛苦的众生之境与自心相融之中。这样的修法就是最上等法身之见之迁识法,大家都应如是修行。
忆念上师之时,自然会流泪。忆念上师的恩德,忆念上师的大悲,忆念上师的功德,忆念上师的加持,而自然就会流泪的。不想流泪,自然流泪。会这样的。有人说某某某忆念上师会流泪,我不会流泪,因为我的心胸太广大了。不是你的心胸太广大了,而是你太恶劣了,轮回中你还会漂泊的。
如何让上师的大悲铁钩摄受你?尤其是五六年前,很多汉族弟子在此上迷惑,错误,在此上停顿了很长时间。多次教诫之后,认识到上师的重要性,知道上师要大悲摄受。具足法相的圣者上师大悲铁钩摄受,是非常关要的!圣者上师光是遇见是没有用的,圣者上师要作摄受的。
上师的意中要有你,否则上师没有摄受你,上师的大悲和密意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